中國集裝箱船破壞歐洲天然氣管道?中方調查出爐!
中國政府的最新調查顯示,惡劣天氣或是導致一艘中國集裝箱船去年10月損壞歐洲重要天然氣管道的“元兇”。
據《南華早報》報道,中國政府已經就事故進行了內部調查,并于最近將調查結果通報給了歐洲各國政府。這份報告證實,中國集裝箱船“新新北極熊(Newnew Polar Bear)”號確實應該對芬蘭和愛沙尼亞之間的天然氣管線“波羅的海連接管”(Balticconnector)受損一事承擔責任,但報告稱這是一起由惡劣天氣導致的事故,并非蓄意破壞。
目前,愛沙尼亞和芬蘭仍在就“新新北極熊”號進行聯合刑事調查。事發時,這艘集裝箱船掛香港船旗,船東為中國航運公司新新海運有限公司(NewNew Shipping Line)。
《南華早報》報道稱,中方的報告已在各部委傳閱,但在調查中不作為正式證據提交。愛沙尼亞和芬蘭政府都敦促中方回應其緊急請求,提供有關這艘集裝箱船的信息。
愛沙尼亞檢察院公共關系負責人Kairi Küngas稱,這份文件并未送到愛沙尼亞檢察院辦公室,在任何情況下該報告“都不能作為愛沙尼亞刑事調查的證據”。她表示:“我們向中國當局提交了一份法律援助申請,以便從該船及其船員處收集證據。為了執行法律援助請求,中國當局可以自行開展調查行動,也可以讓愛沙尼亞調查人員參與,但在中國領土上開展的所有活動都必須符合當地法律。截至目前,中國當局尚未就執行法律援助請求作出答復。”
芬蘭國家調查局拒絕證實該部門是否有收到相關文件,但表示其正在進行調查。芬蘭國際調查局通訊主管Anna Zareff稱:“在調查過程中,芬蘭國家調查局與中國當局進行了合作,并向中國主管當局提交了法律援助請求。必須指出的是,調查仍在進行中,只有在完成必要的調查措施后,才能就這些時間背后的原因做出最終結論(技術故障-疏忽/航行技術不佳-蓄意行為),而這仍需要一定時間。”
據了解,去年10月8日,天然氣管線“波羅的海連接管”(Balticconnector)因漏氣而關閉。芬蘭和愛沙尼亞有關部門隨后展開調查發現,“新新北極熊”號疑似在10月7日晚間或10月8日上午在海底拖錨,劃破了天然氣管道,還損壞了兩國之間的兩條電信電纜。
調查人員當時稱,海底有一條1.5至4米寬的拖痕延伸到管道的受損點。一個重達6噸重的重型錨就丟在受損點附近,錨中有痕跡表明它曾與管道有過接觸。“新新北極熊”號當時在波羅的海的航向和位置與管道損壞的時間和地點相吻合,芬蘭警方也聲稱“新新北極熊”號實際上少了一個前錨。
據了解,“波羅的海連接管”是埋設在芬蘭灣底部的連接芬蘭和愛沙尼亞的天然氣管道,長達77公里。這條管道于2019年12月投入使用,是芬蘭重要的能源來源。該管道耗資約3億歐元(約合人民幣23.68億元),埋設的最深處在水下約100米處。
受事件影響,“波羅的海連接管”被迫停運,期間芬蘭天然氣網絡的天然氣供應依靠的是停泊在因庫港(Inkoo)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“FSRU Exempler”號。直到今年4月22日,“波羅的海連接管”終于完成維修工作,恢復商業運營。
在事故發生后,“新新北極熊”號駛往圣彼得堡,在卸載了約1000TEU集裝箱后返回中國?刻旖蚋。據了解,這是一艘1620TEU支線集裝箱船,建于2005年。2023年6月,該船被出售給海南新新陽航運公司(Hainan Xin Xin Yang Shipping),改掛香港船旗,并將船名更改為“新新北極熊”號。
2023年7月初,新新海運開通了從圣彼得堡出發的航線,“新新北極熊”號于7月7日在圣彼得堡第一集裝箱碼頭揚帆起航,歷時21天穿越北海航線抵達中國,標志著中俄北極航線集裝箱班輪正式啟動。
根據Alphaliner的數據,新新海運旗下船隊現運營11艘船,包括7艘自有船舶和4艘租入船舶,船隊運力31728TEU,排名全球第46位。
自去年開辟首條航線以來,新新海運持續擴張北極航線運力。今年早些時候,該公司與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共同開辟海鐵聯運線路“北極1號快線”,在7月5日于莫斯科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舉行開航儀式。“北極1號快線”從國內港口始發,經北冰洋航線到達俄羅斯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口,再經鐵路運輸至莫斯科別雷拉斯特物流中心,全程運輸距離約1.3萬公里,整體運輸時間預計為20-25天。
與經過蘇伊士運河的常規航線相比,“北極1號快線”的運輸距離可縮短5000-8000公里,由于沿途掛靠的港口更少,運輸時間可減少20天以上。2024年,預計將有超過20000TEU貨物經此快線運輸。